JANET CHIH-CHUN LIN
  • About me
  • Research
  • Publications
  • Honors & Awards
  • Blog
  • LINKS
  • Contact

BLOG

大象界的黑死病──親內皮性皰疹病毒

6/30/2018

0 Comments

 
大象界的黑死病──親內皮性皰疹病毒

編譯  Chih-chun J. Lin

​無論是野生或是飼養的亞洲象,大象親內皮性皰疹病毒(elephant endotheliotropic herpesvirus, EEHV)是現存對亞洲象族群威脅性最大的病毒,目前亦無有效的預防或治療方式。一至八歲的小象群最容易感染,致死率高達70%,染病後一至兩天內死亡,當觀察到象隻出現症狀時,通常已經為時已晚。動物學家認為,幼年小象比成年大象更容易受該病毒入侵,可能是由於小象的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育完全,體內T細胞無法有效地對親內皮性皰疹病毒做出即時反應。不過,成年大象的T細胞究竟是如何辨識並對抗親內皮性皰疹病毒,還需有待釐清。在2018年4月,貝勒醫學院研究學者們首度發表亞洲象T細胞辨識親內皮性皰疹病毒的機制,並登上Journal of Virology的封面,此發現將有助於未來研發該病毒的疫苗,以作為預防或治療的方式。
 
研究過程中,貝勒醫學院的副教授Paul Ling博士帶領其實驗團隊和休士頓動物園(Houston Zoo)合作,密切檢測成年象血液中的病毒含量,當他們偵測到親內皮性皰疹病毒後,透過基因體定序技術,觀察該病毒的基因組,並分析其中的結構蛋白和調節蛋白,試圖找出引發大象T細胞做出免疫反應的關鍵抗原(antigen)。
 
至今,尚未有任何人用過大象的T細胞來研究T細胞抗原反應(antigen-directed T cell activity),所以該團隊需要先建立一套觀測系統來檢測大象T細胞的抗原反應。由於狂犬病病毒的抗原是已知的,研究學者找了已經施打狂犬病疫苗的大象,從其體內純化出T細胞,再觀測該T細胞對於狂犬病病毒抗原的免疫反應,經過不斷優化達到高效能和高靈敏度的標準,成功建立大象專屬的T細胞抗原反應的觀測系統。研究團隊藉由此系統,發現親內皮性皰疹病毒的蛋白質中,有三個蛋白質引發T細胞的免疫反應,分別是glycoprotein B(gB)、putative regulatory protein E40、以及major capsid protein(MCP)。該研究團隊更是利用MCP為範例,測試該蛋白質中所含的多種胜肽鏈片段,進一步分析具體的抗原位置,期望做為未來親內皮性皰疹疫苗的標靶,以協助研發並降低大象的死亡率。
 
參考資料
  1. https://blogs.bcm.edu/2018/04/17/a-closer-look-at-how-elephants-fight-herpesvirus/
  2. http://jvi.asm.org/cgi/pmidlookup?view=long&pmid=29263271
0 Comments

    Author

    My life of exploring, questioning, and wondering.

    Archives

    August 2018
    June 2018
    April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January 2017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April 2015

    Categories

    All

    RSS Feed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
  • About me
  • Research
  • Publications
  • Honors & Awards
  • Blog
  • LINKS
  • Contact